为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数字经济国家战略,主动迎接数智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推进产学研合作,在更高水平上推进“新财经”建设。近日,天津财经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与中国制度型开放研究院联合举办京津冀数字经济产学研用融合创新中心(筹)研讨会。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孟昊,新华社中经社政务服务平台运营部副主任韩显男,新华社天津分社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岳,天津市发改委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处处长牛少坤,市智能交通运行监测中心规划研究部部长刘瑜,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关晓斌,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市大数据协会,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局,河西区科技局,中科闻歌科技有限公司,武清区检察院三部,学校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院、发展战略办负责人、师生代表以及产业界、学术界的嘉宾40余人应邀参会。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刘乐平主持会议。

首先,孟昊校长对各界大力支持天财事业发展表示由衷感谢,他指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和数字经济国家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中心建设既是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新财经”学科体系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依托学校在数字经济、智慧财经等领域的学科积淀,以及京津冀三地产业资源禀赋,中心将重点打造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创新驱动的特色发展模式。

他特别强调,要通过“校政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培养既懂数字技术又通财经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京津冀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持续动能。

天津市发改委牛少坤处长建议,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加强京津同城化改革创新,以数字化智能化重构区域协同范式: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创新中心作为三地“技术策源-场景联创-成果转化”协同枢纽的功能定位;二是创新“北京研发-津冀转化”的链式协同机制,建设京津冀一体化算力网络协同调度平台,率先在政务、环保、交通等六大领域实现数据要素跨域流通;三是绘制三地产业链与数字技术融合图谱,聚焦智能制造、智慧港口、智慧医疗等十类优势领域,联合头部企业打造工业元宇宙标杆场景;四是构建“场景开放-服务集成-标准输出”的数字生态体系,以数字化新质生产力赋能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市智能交通刘瑜部长建议,基于DeepSeek技术引发的多模态大模型创新启示,建议中心构建“数据要素×行业知识”双轮驱动架构:一是打造京津冀全域数字孪生底座,推动路网、金融等多类数据要素融通;二是建立“算法超市”支撑多源异构数据智能处理,开发资源智慧调度等多维度的典型场景;三是创新“标准互认-算力共享-价值分润”三联动机制,发布场景攻关清单,实施产学研“揭榜挂帅”,以数字化先行突破牵引京津冀数字经济协同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关晓斌副处长结合人大数字经济学科建设经验,建议天财立足“财经+科技”特色,重点培育数字金融研究方向。中心建设要注重“顶天立地”发展,既要瞄准数字经济理论前沿,又要扎根区域产业实践,真正成为驱动京津冀数字化转型的“智慧引擎”。


南开大学林锴建议要构建“AI+”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培育复合型人才,以创新成果服务数字中国建设。河北工业大学陈海永指出要立足“工学并举”特色,搭建政校企协同平台,聚焦智能算法与工业大数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研成果向产业应用转化,赋能区域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河西区科技局副局长(挂职)盛家川建议应该以区域智慧园区、数字商贸等场景经验为支撑,推动数据要素跨域共享,创新“政企研用”协同机制,助力京津冀数字经济生态协同跃升。中科闻歌执行总裁张烁建议中心的建设应该以数据智能技术底座支撑跨域协作,建立从需求到研发最后到应用的闭环机制,推进场景创新与成果转化,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数字生态体系。

我校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深化与产业界、学术界的战略合作,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着力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为助推学校“新财经”战略布局和京津冀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